世相 | 火柴厂的流年
| 招商动态 |2016-11-23
延边火柴厂始建于1965年,坐落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大石头镇,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、年生产能力60万件火柴。
在新中国建国初期,吉林省只有一家火柴厂,是私人作坊,日伪时期留下的,厂名叫太丰九金华火柴厂。吉林市解放以后,在20世纪的50年代进行了公私合营。于是,太丰九金华火柴厂被改名为吉林省火柴厂,坐落在吉林市。当时的火柴梗是由长春胶合板厂的制梗车间供应,后来该车间被整体搬迁到吉林市的吉林省火柴厂内。从此,吉林省火柴厂拥有了较完整的火柴生产设备,开始了规模化生产。(讲述:楚俊平 摄影:宋利 张卫)
延边火柴厂坐落在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大石头镇。
1964年,根据毛主席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的战略思想,大搞人民急需品的三线工程,需要在吉林省内再建造一家火柴厂。当时,火柴作为人民的必需品而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。为了防备这些必需品的企业遭遇不测而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,吉林省委根据中央精神,决定在吉林省东部延边地区建造火柴、织坊、电站、化肥四类企业。
火柴厂的选址上费了一番周折,当时的延边州政府所在地延吉市积极要求将火柴厂建在延吉市内,但考虑到火柴生产时易燃易爆、既不安全,又不符合“深挖洞、广积粮、促战备”的战略思想。后来经考察,最后选址在距敦化市25公里的大石头镇郊区。
97岁的老人刘振鹏,是火柴厂的第一批工人。时不时来到车间看看,回忆延边火柴厂的点滴过往,已经成为他的习惯。
1965年,新建厂房破土动工,由国家投资,归属吉林省轻工业厅直接管理,新厂定名为吉林省火柴厂分厂。当时没有火柴专业人员,只能从吉林省火柴厂调派,包括技术人员、管理人员、操作工共计164人。第一任厂长由陈锦华担任,书记是姜春亭。通过两年的土建及设备安装,1967年6月6日生产出第一件火柴。此时,火柴厂改名为“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大石头火柴厂”,归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重工业局管理,后来又归属州轻纺局管理。
为扩大生产规模,1967年下半年,火柴厂从当地招工200人,日产量达到400件。当时主要是半手工操作,没有连续机,只有十多台排梗机和一台刷磷机。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,1986年自力更生开发研制了第一台火柴连续机,后来又从武汉购进一台。1978年购进了低速糊盒机,从而代替了手工糊盒,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。
在没有开放市场经济之前,延边火柴厂的年利税达到百万余元,曾占敦化市税收总额的50%以上。当时在册职工1280人,年产火柴60万件。当年红红火火的生产现象已不复存在,高大的机柜默默伫立,静观这飞速变化的世界。
在计划经济时代,火柴厂的成品库归延边州百货站管理。百货站根据年销量给火柴厂下达生产任务,只要火柴生产出来入库,百货站就支付全部货款。那时的木材、赤磷、氯酸钾等主要原材料由国家调拨计划供应。
1980年,由于敦化市无大型工业企业,火柴厂又在敦化市的行政区域之内,经敦化市申请,火柴厂归属问题又进行了调整,由原来的州轻纺局管理变更到敦化市管理。同时,火柴厂改名为“延边火柴厂”。
延边火柴厂有过辉煌的过去。在没有开放市场经济之前,延边火柴厂年利税达到百余万元,曾经占敦化市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。当时火柴厂在册职工1280人,年产火柴60万件以上。
1995年,延边火柴厂开始亏损,严重时亏损数额达每月40万元,职工工资拖欠累计240万元,资金周转严重受阻,企业不得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。一张残缺的94年火柴销售任务完成表,说明企业当时已面临困境。
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,个体火柴企业纷纷进入火柴市场。由于其价格低,严重影响到国企的正常经营。再由于多年的国企包袱沉重,无法与个体竞争,到1995年时,延边火柴厂出现亏损。亏损数额由小到大,严重时每月亏损40多万元,职工工资拖欠累计240多万元,资金周转严重受阻,火柴厂被迫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。
1998年,通过招商引资,延边火柴厂再次获得生机,利用5年的时间还清拖欠职工的200多万元工资。但是由于种种问题,火柴厂依然无力挽回亏损局面。2005年初,火柴厂被列为吉林省816户改制企业之一。最终,延边火柴厂一分为二,一部分被出售,另一部分国有股完全退出,由楚俊平——如今的火柴厂厂长,带领14名下岗工人,为保留制作火柴的传统工艺而留下。
1998年,在市政府帮助下,通过招商引资,延边火柴厂与深圳北方公司合资组建了“敦化市北方敖东火柴制造有限责任公司”。延边火柴厂以设备、厂房、“剪刀”牌火柴商标共计180万元入股,深圳北方公司投入流动资金200万元,共计注册资金380万元。
新公司的成立,给企业带来了活力,市政府给予了一些扶持政策。通过减员增效,加强管理,公司的经营状况一直很好。通过5年经营,公司还清了职工200多万元的拖欠工资。但是,由于老企业承担的一些债务、社会负担没有完全剥离,给新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加上务种原材料的涨价,新公司经营越来越困难,已无力换回再度亏损局面。
2005年初,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,延边火柴厂被列入吉林省816户改制企业之一。按吉林省政府的要求,这些企业要在2005年末彻底改制定毕。
延边火柴厂从1965年建厂到2005年末退出国企舞台,历时整整40年。
目前,随着职工经济补偿金的发放,延边火柴厂职工身份已经彻底转换,补偿标准是每年工龄390元。在领取补偿金的同时,企业与职工签定了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书,签合同书的共计902人。延边火柴厂厂区被一分为二,其中一大部分出售给了一家木制品公司,另一部分继续生产火柴。国有股完全退出,实行民营经济,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。
延边火柴厂从1965年建厂到2005年末退出国企舞台,历时整整40年。如今,由于打火机等快捷点火工具已经占领人们生活,火柴市场销量有限,中国大部分火柴厂均已倒闭。而作为吉林省仅存的火柴制造厂,每年只生产三、五个月。现在,火柴厂不仅制作高端定制火柴,同时依然保持生产民用生活火柴。
正在筛选火柴梗的于亚丽(画面左)是厂长楚俊平的妻子。由于现在市场需求量较低,火柴厂每年只生产三、五个月。机器已经使用多年,时不时都要停下来维修。“难得今天机器‘心情’好,不然我们都是干半天修半天。”于亚丽笑着说。
筛选好后的火柴梗,冯师傅负责整理,并通过传送带传到下一道工序。冯师傅吃力地将一袋子火柴梗倒入传送带后说:“一会儿,我得下去把掉在地上的火柴梗收集起来,这可不能浪费。这是厂子多年来的传统。”
画面右边是厂长楚俊平。楚俊平顶着原材料上涨、人工费用上涨、资金周转不足的诸多困难,带领14名员工坚守火柴厂。
将火柴梗经过简单整理,对其进行粘蜡、粘药、烘干等程序后,就完成了火柴的制造。这道关乎火柴是否能够顺利点燃的工序由刘保才来负责。“这台火柴连续机是1986年厂子自力更生发明的机器,它代表着我们厂的精神。”
每个火柴梗刷磷后需要烘干,现在厂里只有一台机器能够运行粘料,其他机器都已经年久失修,接近报废。
在车间的另一端,小李正在清理机器上的木屑等灰尘,这是制作标准火柴盒的前期主要准备工作。虽然现在生产火柴的利润极低,但是工人们从来都是认真完成每一道工序,“无论多便宜,也不能丢了我们火柴厂的名声。”
朱长蓉借着阳光在调整夹具的位置,准备制作火柴盒外壳。这些机器都是她刚入厂时使用的,如今依然在用。“火柴外壳如同火柴的衣服,在我心中他们都是工艺品,不允许一丝马虎。不过我现在老了,眼睛有些看不清了,但是质量一定要保证。”
火柴与火柴盒在包装工序汇合。通过赵立波和董丽萍的双手,将火柴按规定的支数整齐地装入盒内,一排排崭新的火柴成品在传送带上游动。
装入盒的火柴依次排序,进入最后的包装工序。经历了多年使用,机器已经有所破损。在厂里维修工的细心保养下,它依然在默默工作,完成使命。
73岁的卢广顺与72岁的妻子孙桂芹、47岁的女儿卢英都是火柴厂的操作工。“我68年上班后就没有离开过这里。”卢广顺激动地说。“只要我们一开工,我爸妈每天都来这里看看。这里有着他们太多的回忆。”卢英边说边麻利地分拣火柴。
村里的亲戚朋友都会在生产期间来帮忙。有的帮忙将火柴封包,有的帮忙贴上商标,有的帮忙装箱整理。
仲绍忠是厂里的设备修理员。“我和厂里的设备打了一辈子交道,机器上每一个零件如同我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熟悉。但是最近这几年,设备坏地越来越频繁了。”仲绍忠说。
午间休息时,金喜轩守着自己的工位,吃从家里带来的饭。“我可是厂子当年的包装先进能手。现在退休了,我也闲不住,看着一排排成包的火柴出厂,我心中高兴。”
围绕着火柴厂,是很多职工的家。无论在哪里,都会碰上熟人,唠上几句厂子的事,每个人谈起火柴厂的故事,都如数家珍。
午后,厂子里的工人们再次进入了工作状态。机器的轰鸣声,人们的交谈声,吸引了一只小羊跳上窗台,好奇地看着里头忙碌的人们。
过去的标语依然在厂房中高高挂着。
在《世相》里,每个人都有故事。
他们还在看
世相 | 小镇篾匠
世相 | 捡垃圾的转山人
世相 | 花甲老刘和他的钟表铺